“绿树阴浓夏日长,过雨荷花满院香”七月十六日清晨,天空阳光明媚,雨后和风送爽,我和孩子相约特地驾车去了横山脚,沿途看了邢顾、小岙、桥亭、庵后,赤山等几个我孩提时就充满向往的小山村。
这些小山村,我早前好几次想来,有几次还想骑着电动车来,但终因各种原因而作罢。邢顾、小岙、桥亭这几个村名我小时候就耳熟能详,隔壁大妈们互称的“赤山婆”“邢顾人”“桥亭婶”等雅称直到现在都还在耳畔回响。长大后世事渐懂,尽管她们的真名实姓没有了解,但听大人们说,她们都来自横山脚附近的几个小山村。那些小山村虽然与自己的家乡只有一山之隔,但因为跟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交集甚少,所以我至今没有去过,也没有在高德地图上查找过它们的方位和远近。
我的故乡是与横山脚有一山之隔的平桥镇屯桥姚村(原白鹤镇鹤楼乡姚村),相隔的这座山就是横山。横山的读音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的读音有些相似,但论名声,它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它淹没在连绵的天台群山里,淹没在天地相连接的远天地平线上。
但也正是这横山的一“山”横隔,隔出了两个不同的迥异天地。横山的南边,背山面川,视野开阔。而横山的北边,我的家乡姚村,则地域狭隘,四面环山,生活的村民犹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如果不“蹦”不“跳”,人们就根本看不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广阔天地。
准确的说,横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延绵的山系,一列组合的山脉。简略的说,自赤山的秦岭头一直向东到上西山的西山岭一带,俗称横山,世代生活在山脚一带的村民统称为“横山脚人”。横山的字内意涵与我国地理教科书上的西南著名山脉“横断山脉”有些类似,有“横断交通”之意,它横向熔断了南北方向,由山北村庄通往山南城里的便捷通道。
横山脚的人去城里还比较方便。但我们姚村一带的村民如去城里,总要半夜三更起身,披星戴月回家,翻山越岭跨过险峻陡峭的秦岭头,越过开阔的“鬼叫垟”(现在官塘蔡附近中心湖公园一带的开阔地以前因为地广人稀叫鬼叫垟),来回整整70多华里的乡村小道,走路折腾荒废个大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路赶累了,途中需要亭廊歇息,桥亭这个村点,相传就是因为桥边有个“凉亭”而得名。它为旅途行人提供休息、养力、茶水、避雨、乘凉、观景等诸多的服务。
透过车窗,瞭望田野,时不时有一些暗红色的土垒残丘跳入人的眼球。横山脚是一个别具自然特色的红色小区域。这里分布有面积广阔的红色土壤,赤山村名中的“赤”字,很好地反应了横山脚自然环境的土质特点。这种土往往既酸又黏还瘦,当地农民有句民谚:“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它对农作物的种植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广大的横山脚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了适于酸性红土生长种植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成了天台重要稻米、茶、丝、甘蔗、柑橘的主要产区。
远望横山,它静静的卧伏在天台盆地北面边沿的中低山地上,它似乎不知道如何张扬炫耀威武自己。但当我们驱车赶到横山脚下的桥亭村边时,矗立在村后的横山显得十分的巍峨、庄严、神圣、夺目,其气势简直有点“横行霸道”的样子。在这里,我隐约估摸出“横山”两字另外一层的缘由来历。从邢顾小岙村的九龙山头下仰望,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铁桥身和桥墩凌空飞架,犹如披挂着麒麟利爪的一只巨龙腾空而起,在这个背景的映衬下,身后的横山显得更加的挺拔、雄壮与伟岸。
这时,车窗外的太阳渐渐地高起来了,阳光也显得格外的刺眼和夺目。我深深的知道:随着杭绍台高速铁路的顺利畅通,天台到杭州的“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变成现实,高速发展的文明天台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横山阻隔南北交通的历史正在作别西边的云彩。在通向天台盆地广阔腹地的蜿蜒无际的高铁桥身上,我似乎看见了滚滚的人流,繁忙的物流,美丽的高铁城,发达的旅游业……
其实,我的故乡姚村也是位于广义上的横山脚,只是坐落的山的向背有所不同。虽然我们横山北面的姚村人与横山南边的横山脚的人相隔着巨大的横山,但应该说同是横山的气血养大了我们。大山里的村民相互间也早就联姻和亲,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在庵后村的右前方,有一个1961年建成的杨家岙水库,它就是横山片人民共同战斗形成的一个胜利的劳动成果。时间追溯到上世纪的50、60年代,毛主席发出了修建水库蓄水,战胜旱涝灾害的号召。横山片方圆几十里的劳动人民(包括我的祖父、我的爸妈)积极响应,都来参加杨家岙水库的建设。那时由于没有任何机械,连个斗车都没有,填大水坝的土只能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是当时水利建设宏伟场面的精彩写照。据我老爸说,那时修水库的人全部都是义务工,自带干粮。来自姚村同村的几十个人,他们在水库的工地附近架设柴灶,开火煮饭。他们常常不顾路途的遥远,起早从横山秦岭头的晨雾中走来;摸黑从横山秦岭头的暮霭中走回……
到了杨家岙水库的岸边,我特地下了车,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当时人们的生活多么的困难,三餐是食不裹腹,穿着是衣不敝体,交通是一双铁腿,机械是原始农具,但横山片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含辛茹苦,挥汗如雨,战天斗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建成了血汗凝成的杨家岙水库(同时期天台还建成包括里石门水库及其北干渠等大工程)。有人说,中国最刻苦最勤劳的一代劳动人民正在离我们而去,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我想说,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孝敬老人实际上代表着尊重历史,珍视现实,珍惜现在,从而更好地去创造将来。
不劳动意味着贫穷,不学习意味着愚昧。横山脚人孩子的学习,特别的会钻研,特别的会刻苦。我在屯桥中学学习的时候,很多同学自带酱豆咸菜,吃住在屯桥中学,而有的同学还要每天放学后,走路回家。那时的屯桥中学老师埋头苦教、善教、乐教,在老师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爱生思想影响下,屯桥中学的师生亲如一家,那时的教学质量蜚声县内外,甚至一直影响传承到现在……
横山脚,人才辈出。据报载: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是横山脚的桥亭村人,创立“顾家家居”的天台首富顾江生是横山脚的邢顾人。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
横山脚是生命不息的地方!
横山脚是奋斗不止的地方!
横山脚是人杰荟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