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翥摄
一夜寒风吹过,一片金黄色的叶子,从枝头飘落,落在我的肩膀上,那是深秋的最后一片叶子,仿佛在悄悄地说,“冬天来了。”
冬天来了,黑夜漫长,早晨醒来,抬眼望去,白茫茫的空中,薄雾如纱,笼罩着姑苏城外宽阔的大地,随处可见,满地的叶子,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扫萧瑟之气,掩不住初冬过眼云烟那一刻。
冬天来了,岁月静好,静水流淌。古老的大运河与河道纵横的水域一起构筑了这水的天堂,这淙淙潺潺,四通八达的苏州文脉,是滋养吾土吾民的有机叶脉,也是永续社会成长的发展命脉。我仿佛沉浸在平平仄仄的姑苏风韵中,又仿佛见到了山光水色淡化了潋艳妩媚,绵绵细雨洒落在我的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却是暖意融融的情调,儿女情长的温馨。
冬天来了,古城姑苏,如同须眉皆白的长老,在历史长河中,汲天地之精气,纳水木之灵秀,孕育着姑苏儿女。左瞧瞧,右看看,人民路上的图书馆,明亮洁净,大厅里挤满了人群,书桌前座无虚席,朗朗的读书声随风飘逸。沧浪亭假山之巅,石亭翼然。亭之四周,风摇雪舞,加之山石缝隙中箬竹轻摆,“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人行其间,让人扑朔迷离,如同进入瑶林仙境。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斑驳的阊门城墙,写满了历尽风云变幻的岁月沧桑;桃花坞的木板年画,镌刻着千年姑苏盛世繁华的气派。一左一右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开发区,似子孙满堂的姑苏儿女。我仿佛见到了姑苏儿女博大的胸怀,又仿佛体味着千年姑苏与现代苏州文化元素的融合,又仿佛躺进了姑苏“小娘鱼”的怀里,浪漫而深邃,宁静又恬淡。
冬天来了,亲友约我来到金鸡湖畔,湖面上水花飞舞,多么靓丽的冬夜啊!水晶晶的舞台,紫色的灯光,晶莹的星星在无际的天宇上闪烁着动人的光芒,五颜六色的水柱,在优美的旋律中欢唱,每个音符,唱出了苏州人耳熟能详的民谣,奏出了姑苏儿女一年四季丰收的喜悦,柔情似水的《姑苏好风光》吴侬软语,光影效果与激光特效的交相辉映;琵琶弦上说相思,丝纶阁下静文章,钟鼓楼中刻漏长;身穿姑苏旗袍的女子,悠扬的笛声,婉转的古筝,余音绕梁,融合了西班牙,南美音乐的经典名曲,“华尔兹”般的风情万种,流光溢彩的舞台风光,令我心旷神怡,亲身感受了一座新城的雄姿。
冬天来了,春节将近,家家户户,悬挂着大红灯笼,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寺庙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祈祷着来年福喜临门,吉祥如意。姑苏园林,如诗如画的红叶季,让姑苏变成了童话之境。这样的美景,只有经过秋霜的浸染,寒风的吹落,暖阳的照射,才会变得多姿多彩。
冬天来了,生活折叠起的日子新了又老,老了又新。中华老字号门口,冬酿酒已经开始飘香,这是姑苏人专属的“节气记忆”。千年的光阴里,吴地人家追求的就是一个“雅”字。这个“雅”字也从生活的点滴中体现,好比冬酿酒一年一酿。冬至如大年,一段解不开的情结,一个断不了的情缘。山塘街上的风味小吃,引来了无数的外来食客,他们对姑苏文化的“雅”,情有独钟。冬至刚过,转眼间,腊八节又到了,使我想起了奶奶做腊八粥的情景,如同往日重现,一幕幕,总会在我眼前浮现……
如今,时代变了,腊八粥的味道也变了,腊八粥用料考究,熬制时间长,口感细腻,香气四溢。大年夜如约而来,思念的心情愈发浓烈,祭祖的传统还在延续,备一桌酒菜,点上红烛,烧一炷香,敬一杯酒,祈祷祖先在天堂里过得更好。冬天来了,大街上,商场里,趁着艳阳高照的周末,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购一套新衣服,捎一点苏州的土特产,给孩子一分温暖,为父母尽一片孝心,那是新苏州人的儿女情长。
曲径通幽的深巷中,一群老人品味着采芝斋的五香豆,有滋有味。路过的,见到的,尝到的,一会儿绿杨小馄饨,一会儿黄天源糕点,一会儿藏书羊肉汤,揭开锅盖刚出笼的蟹粉小笼,滚烫的乡情,在舌尖上纠缠,靠着火炉,那是久违的味道,那是童年母亲的味道,浓浓的、淡淡的、甜甜的,吃到嘴里,暖到心里,香留唇齿,回味无穷。
冬天来了,香雪海的寒梅,含苞待放,燕儿飞去了,去了南方,虫子已躲进了风骨的七层地壳里,光秃秃的树枝上,只见一对喜鹊“喳喳喳”叫个不停,等待着红梅报春;父老乡亲守护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开始冬眠了,像未满月的孩子,睡得又香又沉;上了年纪的吴地子民,盼望着下一场寒雪,给田野里的农作物盖上一层棉被;放了学的孩子来一场滚雪球、堆雪人的雪野童趣,盼望着瑞雪兆丰年,新年新气象。
冬天来了,春天的脚步不就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