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漫谈
文/王楚健
魏晋以降,文人墨客聚在庭院园林、山野溪畔,焚香抚琴,烹泉煮茗,翰墨丹青,吟咏诗文,谓之雅集。东晋永和九年禊日的兰亭雅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朝上元二年重阳节的滕王阁雅集,诞生了不朽名篇《滕王阁序》……今年5月,浙东天台举行的一次当代雅集,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学文学实现当代价值的意义。
“中国旅游日”期间,一台“研学天台山,诗路霞客行”的文旅系列大戏拉开帷幕,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邀请的文化名家、精英人士云集天台山。只因活动内容丰富,有神秀山水和主流文化的融合,有古今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有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畅叙交流,故称之为天台雅集。
满头银发却精神矍烁的楹联诗词大师常江先生在雅集中很引人注目,这位儒雅宽厚的长者,作为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的首席评委,与中青年作家交谈,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我向常老爷子介绍,在清代邓石如经典“龙门对”里描述的九大奇观,天台山就占其二,登临天台山华顶峰可远眺“沧海日”,赭色丹霞地貌与云霞交相辉映的“赤城霞”就在眼前,他抚掌笑赞来到了风水宝地。天性率真的常老爷子在文学名家论坛上却收起笑容,言辞犀利地发了一通“连珠炮”。他说,现在很少看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学意义上的华美诗篇了,有人颠覆传统,甚至连朦胧诗都颠覆了,最后就剩下了自己.我们要多学习传统文化,古体诗的含蓄、押韵、对仗都值得吸取,比如对仗体现中国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新诗为什么一定要抛弃传统呢?
天台雅集的主要组织者、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委主任胡红拴力挺常江先生的观点,他说,何谓文化,从象形文字去理解,“文”是一个巨人分腿站立,“化”象征一个人持剑守卫阵地,作家、诗人作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根和魂,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紧跟当代热点,推出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
以小说名世的作家鲍十先生针对地学散文,谈到好作品可或缺的细节问题,提倡写散文要观察独到的细节,洞察别人看不到的细节。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长王宝才说,徐霞客除了是伟大的地理学家、地质科考家、探险家、旅行家、文学家以外,还具有“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世纪坛伫立着40位中华文化名人塑像,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通过笔墨,更好地弘扬徐霞客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国斌就中国旅游日“文旅融合、美好生活”的主题发表感言,他认为天台山作为徐霞客的首游地、《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既是自然秀美的绿水青山,也是人文滋养的“金山银山”,文旅融合非常有意义,这也是两年一届在天台举办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活动的主旨。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颁奖仪式非常隆重,有精彩的文艺表演。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先生向大家介绍,本届诗歌散文奖自去年年底启动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学界广泛关注,征集到1500多位作者的来稿3200篇(首),其中不乏中国作协和省部级作协会员作品,还吸引了一批来自欧美、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地区华文作家的来稿,参赛作品涉及地理、自然、生态、旅游、地学科普等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代地学诗歌、散文的总体水平。
来自长沙的诗歌一等奖获得者刘卫穿着一身红裙子,喜气十足地上台领奖,她由衷地感言:“大自然赋予我诗的灵性,让我在青山绿水的语境中觉醒,使我活得不盲目、不迷茫、不彷徨,诗像是我心灵的回声,不管多么平淡的生活,诗都在点化着我、激发着我,使我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散文一等奖得主肖元恺是加拿大著名华人作家,因故不能出席,特发来视频,远隔重洋的他面对镜头深情地说,1980年我上大学第二年的暑假,第一次从首都北京到浙江游学,从杭州、绍兴、宁波、台州到温州一路走来,小桥船橹的美丽水乡给我留下难忘印象,与阅读中的《徐霞客游记》交相辉映;30余年过去,书写神州的散文在徐霞客游记的起点得到奖励与提携,这是以前未曾想到的,感慨文化传承的时空跨越是如此奇妙,也感慨文字书写的妙谛与伟力,其间一切的磨砺和文创上的苦旅,都得到了回报与释然。
《中国诗人》杂志主编、一级作家唐成茂担任本届诗歌散文奖的评委,央视电影频道导演、编剧王海滨则以散文二等奖作者的身份出席活动,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到天台,惊叹天台山的钟灵毓秀,也惊叹大家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深感不虚此行。在华顶云锦杜鹃林、徐霞客古道、王羲之墨池以及石梁飞瀑,我和他们边走边谈,探讨最多的话题是具有高雅审美情趣和高度审美品位的主流文化。
书画楹联沙龙是天台雅集的压轴环节。
暮色笼罩下的黄昏夹着烟气微雨,从温泉山庄步行到和合人间文化园只需几百米,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园内装饰着许多明清时期古民居里留下的牌匾、花窗、屏风、家具等,古意盎然。厅堂早已搭起一个小舞台,一古装女子在弹奏古琴,琴音如林间小溪潺潺,和静清远;还有一唐装男子吹奏洞箫,箫声似天籁;台下中间摆着铺了书画毯的若干张长桌,笔、墨、纸、砚等一应俱全;两侧茶席一字排开,铜炉已在焚香,茶点奉上,嘉宾纷纷落座。在胡红拴先生将主客互为介绍的同时,常老爷子已在酝酿楹联佳句,挥毫创作行楷书房对“学蠹搜书寻妙处,闻香读月梦酣时。”结字章法有度,联句对仗工整,整体墨韵无穷。老爷子稍作歇息,又蘸浓墨书写“正直刚柔修身三俊,蜂莺蝶燕四友穿花。”正当有人疑惑上下联存在对仗问题,只听常老不慌不忙地讲解,应对的词语在不合平仄和韵脚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交错对的形式,其中“三俊”与“四友”、“修身”与“穿花”就是把词语错开的,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来自苏州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吕成芳在一旁观摩,感受到常老爷子的书法既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又饱含一股浩然正气,连问为什么他和大多数当代书法家不同?我说,老爷子写的是翰林书法,馆阁体的功底非常扎实,这来自家学渊源,他的曾祖父是近代东北“四大书圣”之一成多禄,曾外祖父是晚清抗俄殉国的寿山将军。吕成芳连声惊叹,表示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代代传承的道理。
另一张长桌旁,擅写行草书的著名军旅诗人、书法家吴传玖将军运笔如风,潇洒落墨。写书法好比练气功,曾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陷阵的吴将军个头虽然不高,但是耐力极强,连续写了两个多小时也不觉得累。
被誉为“作家中书法一流,书法家中写作一流”的修成国先生,年近七十,挥毫之间行书雄健挺拔,气韵连贯纵横,线条活泼圆润,结体布局自然。但修先生谦称自己写不好,虚心地与天台本地书画家互动切磋,在笔墨中恣意抒发情怀。
隔壁的书房,陈国栋、杨沐、徐峙、叶浅韵、孙大顺等一众自然资源作家品茶论艺,妙语连珠,欢笑声随袅袅炉烟、氤氲茶香飘出花窗。
不知不觉,窗外潇潇雨下。
厅堂舞台一隅,一位妙龄女子怀抱琵琶弹奏《忆江南》,琴声悠悠,道不尽小桥流水几多欢乐几多愁。
雅集过后,终会曲终人散。然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度不断提高,徐霞客精神的高度、地学文学的厚度获得了提升,是留在历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永久颁奖地天台的精神财富。
“不须脂粉添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驰念之情,借现代诗人邓拓的诗句在此表达颇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