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德惠先生
6月2日—8月16日,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内,“戏韵丹青”第三届水墨戏曲人物画展再度为观众呈现一场无声却热闹的“水墨大戏”,把舞台上的“瞬间”化作画纸上的“永恒”,用丹青留住戏曲之美,让艺术点亮心灵之光。天台籍著名画家王德惠先生的戏曲人物画成为本届“戏韵丹青”展览的欣赏热点。“戏韵丹青”系列展览是国家大剧院打造的视觉艺术展览品牌,旨在延伸舞台艺术空间,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艺术鉴赏角度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以西画作躯壳,以国画为灵魂,他们在戏曲人物的脸谱、服饰、装扮、程式中挖掘概括性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细节的描摹与透视比例,在笔简形具中展现东方诗性审美。在王德惠的《西厢记》《牡丹亭》组图中,对于红娘、张生、杜丽娘等人物的塑造选用减笔勾勒,多见颤笔,形简而旨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者谷疏博曾在《“戏韵丹青”里的创变新生》文章里对王德惠先生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如是观。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其收藏品皆为诸艺术领域中特别杰出的作品。近日,国家大剧院再次收藏王老先生创作的《白蛇传》《昭君出塞》《西施浣纱》《拾玉镯》四幅戏曲人物国画。现年96岁老画家的这几幅作品老辣拔神、灵逸洒脱、兼采东西,艺术造诣已臻化境。据了解,王老先生的作品已经是第4次被国家艺术机构收藏。
“‘爱是百艺之母’,这是我的座右铭。”王德惠,1924年出生在平桥镇溪头王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2岁时母亲亡故,跟随父亲外出做学徒,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学绘画,直至25岁时方遇恩师陆荣阳先生,随其学画。194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得潘天寿、顾坤伯、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老一辈艺术家亲授。1951年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投笔从军,复员后再次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后在内蒙古建筑学院、温州市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后在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及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工作。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点是材料的不同,中国画使用毛笔、宣纸、水、墨,西洋油画使用油画笔、木炭、油彩颜料和画布。但东西方绘画的审美是相通的,审美是一种‘要求’,不是去判断对象美不美,而是希望它美,要求它美,相信它美。艺术不但表现‘美’,也表现‘丑’,有些东西可能越‘丑’越‘美’,比如怪石、病树、废墟、残月,若不‘残’、不‘怪’就不美了。一个人必须心中有美,才能感受到美,若心中无美,则处处无美……”王德惠继承杭州国立艺专形成的传统,他的油画借鉴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探索融汇中西的绘画语言,形成了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1994年,年届古稀的他只身到加拿大举办画展。1999年,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探索吸取西方艺术语言和技法,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旅欧写生作品。2000年他在中国美院举办旅欧写生画展,引起美术界的关注。2001年他将旅欧写生油画40件全部捐赠给天台博物馆。2001年出版《王德惠旅欧画集》等。2008年应邀赴北欧瑞典,参加卡尔玛市政府举办的《相见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
“一幅阔笔画,构思要奇特、有趣,绘画技巧要娴熟,有无人能够模仿复制的绝技,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神来之笔,而不是完全凭灵感一挥而就,或者可以无限重复。艺术需要创新,在绘画艺术的意笔画系统中,笔、墨、纸、水、色等是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的理念运用它们,不妨出格几分,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画作不妨出格几分”之心得便是王老先生这些年创作日精日高的精髓之一,2014年“赤城霞——王德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读春秋》、《三岔口》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他的艺术独树一帜,自此便引起全国艺术界广泛、高度的关注。
(敏山)
王德惠作品精选
1.三岔口
2.版纳浴女
3.荷花
4.清溪落雁
5.拾玉镯
6.花为媒
本版图片由王安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