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保开天
朱元璋在朝时,太子年纪轻轻就死了。朱元璋临死时下旨,由孙子朱允炆继位,且下旨不准朱棣进京奔丧。因为,他怕朱棣进京要败他的江山。
却说朱棣在北京听说建文帝登基做了皇帝,心中大怒。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打下南京,想自己做皇帝。
这样一来,那班老臣不乐意了,但都只是恨在心里,不敢出头。
当时,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是大臣之首,朱棣想,只要这老头服了,其他的人都会随风倒过来。因此,他命令方孝孺写一篇登基的文章。
方孝孺哪里肯写,朱棣威胁他:“不写,就灭你九族。”方孝孺说:“九族,十族又何妨?”
朱棣大怒,要杀鸡儆猴,他命手下将方孝孺用木锯锯成两半。方孝孺一边挣扎,一边大骂,锯不成。朱棣命令用木板将方孝孺夹起来,才锯成两半。接着,又残杀了方鸿儒“十族”,总计800多人。
朱棣虽然当上了永乐皇帝,但他这种血腥的屠杀,触怒了天庭。方孝孺死后,天色日夜灰暗,七天七夜没有太阳,金銮殿虽有灯光,出了金銮殿,连路都看不清。
朱棣命令大臣们开天,说谁开不了天,就杀谁。那班大臣怎能做得到,为此,许多大臣丢了性命。
这天,轮到一个山东来的老臣开天,老臣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回到家中唉声叹气。
他的外孙女问他:“外公,你为何如此唉声叹气,闷闷不乐?”
“你年纪太小,同你讲也没有用。”
外孙女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也许我有办法呢。”
老臣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把整个事情对外孙女说了。
外孙女说:“我听说江南有个名儒,现在正在京城里,姓徐,名善述,德才兼备,通晓天文地理,能将天开亮。”
老臣听了,立刻去拜访徐善述。
徐善述说:“天不开光,百姓难活。按理说我应该出力,但我只是一介平民百姓,怎能见得了皇上。”
老臣马上将此情况禀报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准奏,特旨将徐善述连升三级。
徐善述来到金銮殿。永乐皇帝见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就命他开天。徐善述摆上香案,祈祷天地。然后在一张黄纸上写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物生长,全靠太阳,祈求上苍,佑我万民。”写完后,把这张黄纸烧了。
顷刻,昏暗的天亮了起来,举国百姓,个个兴高采烈。 永乐皇帝因为徐善述开天有功,加上又是自己的老师,就把徐善述留在身边做官,封他为“太子少保”,让他教太子读书,还赠给他一把纸扇,扇上写着:
江南一老叟,腹内藏金斗。
赐金金不要,封官官不受。
赐予一清风,任君天下走。
问道是何人?永乐亲朋友。
有人阻住他,立刻拿枭首。
据说,这把纸扇至今还珍藏在天台博物馆。
(徐永团 搜集 曹志天 整理)
十八学士
天台城区劳动路,解放以前,叫文明巷。整条巷都是用石子铺成的。郑文嬄女士听她母亲讲,在后司街一段的路面上,用青油石铺成十八顶黄龙伞的图案,说是天台曾经出过18个学士。
这18个学士传说是徐少保教出来的。
徐少保告老还乡以后,在家无事,想到附近的村子再教几年书,也好培养出几个人才。他走呀走呀,来到一个大村庄,对头脑人说:“我想在你们村里教书,不知可否?”
那头脑人见他打扮平常,年纪又大,说:“我村人多势众,不聘无名之辈。”
徐少保见他如此傲慢,转身就走,来到隔壁一个小村庄,这小村庄刚好要请一位先生,徐少保就在那个小村庄教书了。
这个村小,经常受隔壁大村欺负。这年,这个小村在建祠堂,隔壁大村怕小村占了风水,说小村没出过做官的人,不能建祠堂。两村争执起来,后来,大村一张状纸把小村告到县官那里。
小村村民听说县官要来村里审案,吓得六神无主。村民对徐少保很尊敬,平常大小事情都找徐少保商量。小村头脑人把这事和徐少保商量。徐少保说:“这点小事,用不着惊慌,县官来了,我自有办法对付。”头脑人听了,心放了一半。
过了几天,县官老爷来了,开锣喝道,非常威风。小村头脑人急忙来叫徐少保:“先生,先生,县太爷来了,快到村口了。”
徐少保还在吃早饭,说:“不要惊慌,待老朽把饭吃光。”
过一会,头脑人又跑进来:“先生,快点,县官快进村了。”
徐少保说:“你先端把椅子,摆在村口大路上,再把我的朝靴和朝服放在椅子上。”头脑人也是聪明人,一听心里就有数。
却说县官来到村口,看到椅子上的朝靴和朝服,立刻下了轿,一步也不敢往前走了,和手下人一齐跪在椅子前面。
徐少保还在屋里慢悠悠地吃早饭,吃完早饭,又是慢悠悠地换衣服。
县官一班人跪在路口,一动也不敢动。太阳出来晒得他们大汗淋漓,膝盖疼得不得了。
头脑人生怕把县官得罪了,日后徐少保离开,他们自己要吃苦头。于是跑进来,劝说徐少保。徐少保这才叫头脑人把椅子、朝靴和朝服撤下来。
县官进村,来到徐少保面前,叩头请罪 :“卑职不知大人驾到,袒护大村,罪该万死。此事还请少保大人裁定,卑职一定照办。”
徐少保说:“小村虽小,也是一族,建造祠堂,千秋永固。大村若欺,法绳束缚,老夫裁定,服不服?”县官和大村头脑人,连忙叩首说:“少保大人裁决,服!服!服!”
徐少保继续在这个小村教书。三年后,到了考期,徐少保叫18位学生各备纸扇一把,他在纸扇上分别题上:“先生徐铎(民间又称徐少保为徐铎),学生永乐;秀才中不中,考官自捉摸。”考官看到扇面上的题字,还敢说什么。
于是,18个学生都中了秀才,“十八学士”的故事就这样传开来了。
(裘银娟 搜集记录 曹志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