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度本是满洲人啊,头戴乌尖,腰系啦裙,身穿蓝衫呀花呀袄啊,手拿花扇摇铃铃!手拿花扇摇铃铃!……”,这是越剧?黄梅戏?台州乱弹?都不是,这是咱们天台人的“花鼓”艺术。通常提起天台的“花鼓”,我们会想到白鹤左溪的“花鼓”,其实在三合镇朗树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花鼓”艺术,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朗树村位于三合镇的西南面,全村有630户。朗树村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近年来,郎树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自从2002年创建了村级文化俱乐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舞龙队、莲子行、健身球等活动相继开展,特别是百年“花鼓”更是得到了村民的热爱。
“花鼓”之百年风雨历程
6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朗树村,与“花鼓”有了近距离接触。听60多岁的“花鼓”老艺人陈立荣讲述“花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是在清朝末年,某日,村里来了一位来自临海大石的“花鼓”艺人,这位艺人叫姚老五,据说就是他手把手教会了当地的村民,并组建了一支本土的花鼓戏班。于是后人就把姚老五奉为创始人。那么朗树“花鼓”与安徽的花鼓戏是否有着关联呢?记者询问了不少老人,他们都不置可否,但从现存的曲目资料来看,很有可能姚老五的“花鼓”最初就是安徽的花鼓戏。作为一种流传在各地乡村的民间曲艺形式,它在流传中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从而发生了变化。据县文化馆的人员介绍,朗树的“花鼓”在不同的年代结合了不同的戏种,如在民国时期就与榧树词调相结合,如今则有带点越剧的风味。
朗树“花鼓”在这百年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最初“花鼓”只是村民在忙碌了一天后的自娱自乐,也就六七个人凑在一起吹拉弹唱,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具有规范动作的艺术表演形式,词曲创作与演唱风格也日趋完善。据陈立荣老先生回忆,“花鼓”在民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后这段时间里,曾经几度停演,随后又重新组建,这样的艰难历程至少有两三次。民国时期,朗树“花鼓”曾经兴盛一时,演出时的热闹场面不比过年过节差,不少邻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争相观看。